当前位置:石材网 > 信息中心 > 时尚

石材乐器:传承古雅音 十年制石磬

发布时间:2016-03-02 11:38:15   编辑:石材网

六旬老人组建磬竹乐队摘得全国金奖 希望有人挽救古老石磬文化

“石磬可以说是中国乐器鼻祖,大约5000年前就已出现,可是现在却躺在博物馆里,实在太可惜了!”说起眼前一架墨色自制乐器,白云区同和街居民汪穗罗有些收不住话匣。

汪穗罗今年68岁,演奏、调制石磬已有10个年头。这10年间,汪穗罗自掏腰包十几万元,寻找石材并调制出石磬乐器,组建了磬竹乐队,与好友徐永志一同演奏的作品还获得了全国比赛金奖。如今,为了传承石磬调制、演奏技艺,他正着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,希望将石磬文化传承下去。

在广州市白云区同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记者见到了制作石磬乐器、组建磬竹乐队的汪穗罗老人。他今年68岁,正在调制一架石磬,大小不一的石材堆了一地。

制石磬:自掏十几万元寻石

2006年,汪穗罗在农林下路的工艺品市场看到一架石磬,心下喜欢,便买回家细细把玩。没想到,石磬制作粗糙,音阶区分不够准确,汪穗罗试图切割磬体加以校准,但由于力度把握、石材质量问题,磬体迅速碎裂。汪穗罗懊恼异常,决定自己调制石磬。

过去10年,他自掏腰包大约有十几万元。“主要用于寻找石材的差旅费、工厂切割加工费、石料运费等等”,汪穗罗说。

制作一架石磬,首先是选择石材。汪穗罗查找资料得知,制作石磬的材料较为稀少,只在安徽灵璧、广西柳州等地少量分布。10年来,汪穗罗多次前往柳州,脚步踏遍当地盛产石材的村落,逐渐掌握了挑选石材的诀窍:乌黑为最佳,青黑次之,截断面需平整光滑,纹路清晰。

选购好石材,工厂切割加工后,还要自行调制。10年来,汪穗罗只调制出数架石磬,废弃的石材却已堆满床底。有一次,汪穗罗力度把握不好,一块石材磨耗过度,音调高于校准音阶,手头已无多余石材,急得团团转。无奈之下,他将石材翻转,在背面划了几道,惊奇的是,音调竟然降下来了。汪穗罗惊喜异常,像个孩子般大笑起来。后来,同和街社区卫生中心开辟了老年乐室,汪穗罗制石磬有了“基地”。

奏石磬:“身心都得到洗礼”

演奏石磬才是汪穗罗真正的兴趣所在,他尤其喜欢石磬空灵绵长的声音,“身心都得到了洗礼。”

为了演奏石磬,他在花甲之年开始系统学习乐理知识,听说网络学习资源丰富,他又学着上网打字,搜索石磬演奏技巧。就这样,在汪穗罗的敲弹下,看似平常的石材发出了美妙的乐曲声。他尝试磬竹合奏,效果很不错。“石磬、竹制乐器都取材于自然,奏出的音响自然纯净。”

组乐队:高山流水觅知音

汪穗罗烦恼的是,高山流水,知音难觅。他先后尝试与钢琴、二胡、古筝等乐器合鸣,都达不到和谐的演奏效果,直至他遇到了今年64岁的徐永志。

徐永志主奏洞箫,属于一种竹制乐器,他和汪穗罗两个人就组成了一支磬竹乐队。两人优先选择舒缓柔和的古乐曲,契合石磬、洞箫的音色特点,再一起进行改编,使之凸显两种乐器的优势。所谓改编,就是慢慢地“磨”,一边演奏,一边调整,一首《灞桥柳》就“磨”了近一年。目前,两人已合作演奏了《灞桥柳》、《渴望》、《泉水叮咚响》、《平湖秋月》等多首乐曲,其中两人合奏的《灞桥柳》一曲,在2014年第四届全国老年艺术节绝活类比赛中斩获金奖。

传承隐忧:现在只有四弟子

随着汪穗罗和徐永志陆续收授徒弟,磬竹乐队的成员越来越多,目前共有9人。其中,李井莲、黄露婵、杨晶晶、何新宇是汪穗罗的弟子。

随着年纪渐增,汪穗罗强烈盼望石磬调制技艺后继有人。汪穗罗与妻子育有二女,大女儿曾向汪穗罗学习扬琴演奏,但对石磬兴趣索然,这让汪穗罗倍感失落。目前,汪穗罗正着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宜,希望将石磬文化传承下去。

专家声音:石磬文化有待保护

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、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何平表示,目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无石磬演奏或调制项目,从全国范围看,能演奏、调制石磬的也寥寥无几。究其原因,制作石磬的材料非常稀少,调制工艺繁琐,导致石磬无法大规模生产。其次,石磬体积、质量较大,不利于携带,加上与现代演奏方式差异较大,石磬文化保护状况不容乐观。

何平认为,汪穗罗10年来苦心摸索石磬演奏、调制技艺的行为值得肯定,会对石磬文化保护工作起到正面作用。

更多石材信息,请关注365石材网


来源:广州日报

更多一手石材新闻, 微信公众号“石材网石图APP”关注获得

免责声明:

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,请注明来源"石材网www.stone365.com",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