鸿河石材:邮储银行助我走上“自动化”

发布时间:2012-11-05 00:00:00   编辑:石材网

一脸黝黑,头发满是白灰,风尘仆仆,裤管挽到脚脖子以上,打着一双赤脚,当王清河从作业线上下来,以这模样出现在记者面前时,实在很难将他跟带有高科技意味的“自动化”联系起来。

然而,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,南安市鸿河石材厂的确实现了从手动到自动的转型。作为该厂负责人,王清河绘声绘色地向记者描述起整个过程,并对现状很是满意:通过引进自动化设备,原本必须20多个人完成的工作量,现在只要3个人就足够了,由于生产效率提高,产能扩大,不得不对厂房进行扩建。

王清河透露,其间,在荒料来源被限制、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等形势下,周边不少和鸿河规模相当的石材厂被关停,之所以自己没有面临如此命运,关键的原因在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泉州市分行200万元贷款资金的注入,让鸿河赶在别人面前实现了“自动化”,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。

远水能解近渴?

今年的中小企业,尤其是制造业,总体可以用“不景气”来概括,其原因往往是国际金融危机引起原料价格上涨等,但是对于像鸿河这样聚集在南安生产外墙装饰板材产品的工厂,似乎与国际金融危机无关。

以鸿河为例,今年上半年,国内外销量依旧稳健,由于国内房地产受到严厉调控,不少开发商放缓工程进度,遂将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对外墙的修饰上,不经意间刺激了对装饰板材的需求;而由于对生活品质的高标准要求,日本、韩国等国家对装饰板材的需求一直以来都是属于刚性。

但是,从下半年开始,南安石井的石板材厂形势急转直下,突然“过得很艰难”,王清河发现,在他周边的很多工厂陆续减产,甚至接连倒闭几家,自己也是举步维艰。

这是怎么回事?王清河指出症结所在:作为原料的荒料不足。

原来,为了遏制对荒料的无节制“采伐”,防止水土流失,政府暂时封锁了南安石井大部分石板材厂共同原料来源的山头,原料来源被切断,越来越多工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于是,减产,停工,一片哀鸿,不少工厂不得不裁掉大部分工人,为了维持生产,又不得不从广东、漳州等地批发荒料,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不少物流成本,在售价没有提高的前提下,形成了恶性循环。

对此,王清河感同身受:缺少了原来的荒料,要满足同样的订单,他不得不用外地类似的石料来冒充本地石材的“下策”;随着荒料成本的上涨,加上原本一直在提高的人工成本,对鸿河石材厂造成了双重压力,而经销商先取货后付款与上游荒料供应商先付款后提货的双重叠加,让王清河发现自己的流动资金在不断地被掏空。

王清河迫切感觉到,避免资金链断裂危险的当务之急便是把成本降下来,而荒料的来源是受制于人,自己能够做主的便是内部的运营成本,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人工成本。

银行及时介入

如何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基础上又提高产量呢?王清河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,那就是通过先进技术设备来代替劳力,这是他从观察附近一家工厂所得到的宝贵经验。

但是,工厂是在不断地投入,资金在枯竭,哪来多余的钱来购买设备呢?

就在这时,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,外表朴素看似保守的王清河一下子便想到了贷款,当他提出这个想法时,一个朋友便投其所好,给他介绍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南安市支行的信贷经理小陈。

第二天,王清河早早等着小陈的到来,和后者聊了不到一个小时,便觉得彼此相称,一拍即合。

尽管囊中近乎“嗷嗷待哺”,王清河做出选择邮储银行的决定时还是经过慎重考虑:通过信贷经理小陈的介绍,他了解到邮储银行“好借好还”小企业贷款业务,流动资金授信期限最长为3年,固定资产授信期限最长为4年,在授信有效期前两年内可申请额度下单笔贷款,在授信期内可循环使用。王清河觉得这仿佛是为鸿河石材厂量身定做的,正好吻合当前自己对资金“短、频、快”的需求。

对于小陈而言,在深入沟通了解到王清河的资金需求后,他得出,鸿河石材厂值得授信的地方在于:王清河贷款的主要目的是补充流动资金,引进先进设备,以技术代替人工,提高生产效率,降低劳动成本,符合泉州民企“二次创业”中所号召的以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、以技术密集型代替劳动密集型的整体趋势。

在小组讨论时,小陈的想法得到多数同伴认可,大家很快形成共识:像鸿河石材厂这样意识到转型升级好处的小微工厂,扶持一家,便是树立一个标杆,从而形成带动效应。

自动代替手动

王清河的主动求贷,让邮储银行这一次授信异常顺利,从签约到成功授信,整个过程不到两周时间。王清河以厂房作为抵押,授信的金额是200万元,在一周内进行了全部支用。

贷款的及时到位有效地缓解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困境,后来王清河顺利引进了自动磨板、红外线切割机等技术设备,装上三条生产线,价值100多万元。

在设备投入生产后,不到一个月时间,王清河便深切感受到“自动化”的魅力:此前,鸿河石材厂完全靠人工操作,最多时工人有20多名,每天可完成2300平方米石板材的切割,每平方米的成本是6元至7元,引进设备实现自动化后,两名工人一天便可完成800平方米,每平方米的成本为2元至3元,也就是说,以往需要20多个工人的工作量,在技术改造后,只要3个人便可完成,每平方米节省了4元,按每天500平方米至600平方米的出货量,每天可节省成本达2000元至2400元,一年可节约成本将近100万元。

尝到甜头后,王清河计划将省下来的钱花在购置更多的自动化设备上,由于厂房面积所限,他不得不将精力首先集中在扫除这个障碍上,那就是扩大厂房面积,在原来的厂房外围又用省下来的成本购置了3亩左右的土地,他说,他将在这里上10条以上的自动化生产线。


来源:国际金融报

更多一手石材新闻, 微信公众号“石材网石图APP”关注获得

免责声明:

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,请注明来源"石材网www.stone365.com",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。